J·H·布雷斯特德《地中海的衰落》

        《地中海的衰落》这本书,是一本通史类的书。其范围限定在地中海沿岸,最大范围就是在地中海沿岸,以古罗马最鼎盛时期的版图为界。时间顺序主要是从埃及到罗马分裂。

        这本书把地中海沿岸在历史上轮番登场的几个主要文明结构和国家讲了个遍,其实这类书看的多了,也就知道就这么几个,埃及、巴比伦、亚述、波斯和希伯来人,以及希腊和罗马。

        历史自身的是做不到有新意的,它反反复复的被讲述,就那么些人和事,历史只能在真实的基础上被不断的完善、扩充细节。但意义的解读是不可能重复的,它总在以不同的身份、角度、立场进行着变化。甚至对历史事实进行怀疑、否定和篡改。

        作者J·H·布雷斯特德是美国的首位埃及史学博士,本书成于1926年。从书中涉及的历史细节内容上来说,后世对它们的补充是比较多的。因此以现代来看,可能稍觉得浅显。一方面确实是本书带有通史科普性质,另一方面就是后人明显知识的累积产生的高度差。

        这本书的主要特点还是比较明显的。主要是印欧人和闪米特人历史的交汇和冲突。形成了地中海沿岸历史的主要脉络。实际上,印欧语系人,现代称为原始印欧人的扩张和迁徙历程和范围要比作为对比的闪米特人要大得多。但无论如何,两者在历史上确实出现过对抗和交融。无休止的战争是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以种族层面上来说,或许更应该看到的是以历史的长度形成的交融和借鉴。

        既然种族已经相遇了一定程度的融合就不可避免会发生。长期的交流贸易,战争博弈,征服与被征服之中,思想、文化也会扩散和变迁。原始印欧语的脉络,直到希腊和罗马文明也有相当多闪米特人的东西,而其宗教就更不用说了。

        书的副标题是文明的征程,本书内容结合原始印欧人的扩张过程,是可以明显觉察到切题的。因为历史本身的进程就是从近东到爱琴海,巴尔干半岛的希腊文明,到亚平宁半岛的罗马文明。直到后来进入西欧部分开启现代文明。

        作者因为自身所处年代的关系,其身上欧洲中心论的感觉还是挺足的。一般现在欧洲西方人认为的现代西方文明,并不直接承接自希腊和罗马。这和国内普通人的历史习惯不大一样,因为我们习惯于王朝兴衰更迭,但总是一脉相承自上古。正是因为作者的观点里,不认为自己的文明在源流上和地中海文明有相承接的关系,所以有表达出地中海的衰落是对西方现代文明的一种让位,就像让出了生存空间一样,而对自己的理解是新生的。他们认为经历过原始印欧人的扩张和闪米特人的竞争,最终胜出的印欧人让渡给了现代西方文明,以创造人类历史上最璀璨的时代。

        以现在来看,或显得有点过分自信,但成熟的史学家总提醒不要这么看待历史学的研究。站在当时的西方人的角度来看,这应该就是主流思想。而这种成体系的思想是发生世界大战的根源所在之一。

         资料补充:

        闪米特人:
    闪米特是民族在语言、文化上的一个分支。
    包括古代两河流域的阿卡德语跟其延伸的两种方言所分化的语言──亚述语和巴比伦语,以及现代的阿拉伯语和埃塞俄比亚(四荒经)的阿姆哈拉语、亚拉姆语(亚兰语)、希伯来语和马耳他语等。
    在中世纪的欧洲,所有亚洲人都被认为是闪姆的后裔。直至十九世纪,闪米特这个名词仍然局限于历史上使用闪米特语言的民族。这些人被认为是一个与别不同的种族。可是,那时有些反闪米特的种族理论家提出,闪米特人是在之前分裂的种族愈来愈模糊的区别中产生的一群。这种假定的过程被种族理论家哥比诺称为“闪米特化”。后来,纳粹思想家罗辛堡亦支持这种认为闪米特产生自种族“混乱”的观念。
    相反,现代科学以基因研究鉴定民族的共有生理遗传,而对闪米特人的分析,显示出他们明显有着同一先祖。虽然还没有找到任何明显的共同线粒体,但巴勒斯坦人、叙利亚人与犹太族裔有着非常紧密的Y染色体联系,纵使其他族群对它们有着种种的影响(见Y染色体亚伦)。虽然族群遗传学仍然是一门新兴的科学,它似乎指出了这些人中,有一部分人的祖先来自闪米特中的近东人口(虽然《圣经》中的系谱与此相异)。

    印欧人:
    原始印欧人(英语:Proto-Indo-Europeans)指古代时原始印欧语的使用者,对他们的了解只能通过对原始印欧语的重建和考古学进行了解。
20世纪下半叶时学术界提出的很多假说。其中坟冢假说是最为广泛接受的有关印欧起源的模型,与之相对的一个模型是安纳托利亚假说。
    坟冢假说最早是由美国考古学家玛利亚·金布塔斯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假说认为印欧人起源于“坟冢文化”,指东欧大草原上亚姆纳文化(意为“坑墓文化”)及其前身这一考古文化。坟冢假说将“坟冢文化”定义为四个连续时段的统称,其中最早的阶段(“坟冢甲”)包含红铜时代(公元前四千年)在第聂伯河、伏尔加河地区的萨马拉文化与塞罗格拉佐沃文化。这些文化由游牧民所建立,假说认为他们的活动范围在前3000年左右在东欧大草原扩张并进入东欧。
    安纳托利亚起源说由科林·伦弗鲁在1987年提出,该假说认为原始印欧人的起源地是新石器时代的安纳托利亚。
    欧洲扩张:部分原始印欧人进入巴尔干半岛的东北部,接着陆续分批进入希腊,被称为希腊人。同一时期,部分原始印欧人进入安纳托利亚。这些人和当地原居民杂居、融合,被称为卢维人、帕来人、赫梯人、吕底亚人。公元前2000年代初,居于东欧草原西部(大约在今天的多瑙河下游平原)的一批原始印欧人,沿多瑙河向西挺进,他们翻越阿尔卑斯山进入今天的意大利一带,被称为拉丁人。罗马人是拉丁人中最著名的一支。与此同时,另一些原始印欧人继续向西和北两个方向迁移,形成了西欧和中欧的凯尔特人和北欧的日耳曼人。
    迁入亚洲:一部分原始印欧人进入了伊朗高原定居在这一地区的西北部和西南部,分别建立了米底王国和波斯帝国,被称为米底人和波斯人。一部分原始印欧人则继续向东南方向移动,在公元前12世纪左右越过阿富汗的兴都库什山脉来到印度河流域,他们被称为印度-雅利安人。在印度河流域,他们遇到了印度土著人的顽强抵抗,经过长时间的漫长战争,原始印欧人最终击败达罗毗荼人和其他印度土著人,有些印度土著人则变成了印度雅利安人的奴隶。

    印欧源流与迁徙扩张:

    图为坟冢假说中,印欧人在公元前约4000年至1000年期间的迁移的情况。虚箭头表示的路线可能经过高加索地区或巴尔干半岛。粉色表示的范围为假设的起源地,包括萨马拉文化及斯莱德涅斯多格文化。红色表示的是操印欧语的族群在公元前约2500年可能已定居的地区,橙色表示的是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情形。

    安纳托利亚起源说下,欧洲新石器时代的传播扩展。

    雅利安人:
    “雅利安人”这个词来源于梵语词汇意思是“高贵的”,学者研究印度最古老的诗歌总集《梨俱吠陀》和其他古印度书籍,得出一个说法,在古代,有一个叫“雅利安人”的人群从印度西北部(即五河地带)向东南进发,到达恒河流域以及阎牟拿河中游地区,逐步占领了整个印度次大陆。在18世纪及以前,雅利安人还仅仅相当于现在的“印度-雅利安人”的概念。在19世纪,马克斯·穆勒提出了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假说,约瑟夫-阿瑟·高比诺、豪斯顿·张伯伦等学者对“雅利安人”的概念进行了扩大,“雅利安人”的概念被从印度-雅利安人扩大到原始印欧人。
    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叶,部分种族主义者鼓吹雅利安人种是最优越的种族,为20世纪30至40年代纳粹德国的种族灭绝政策种下了祸根。二战结束后,“雅利安人”一词已很少被使用,目前在称呼原始印欧语的使用者时,学术界会直接用“原始印欧人”而不是“雅利安人”一词。

    欧洲中心论:
    欧洲中心主义(英语:Eurocentrism),又称西方中心主义(英语:Western-centrism),是一种从欧洲的角度来看整个世界的一个隐含的信念,自觉或下意识感觉到欧洲对于世界的优越感。欧洲中心论者认为,欧洲的文明是世界上最进步最典型的文明。根据欧洲中心主义,欧洲以外的国家都是野蛮的,只能向欧洲学习并沿着欧洲的路去发展。欧洲中心论者将他们的个案研究置于宗教的、种族的、环境的以及文化的假定的优越性之上,并在此基础上来解释世界。欧洲中心论可以分为“假定前提的欧洲中心论”、“文化传播的欧洲中心论”以及“反欧洲中心论的欧洲中心论”。
    欧洲中心主义的巨大影响源自近代西方历史哲学的强大影响,进步论、阶段论、目的论、普遍主义等理论倾向在世界史研究中的盛行和泛滥。同时,西方现代殖民主义“塑造”和“建构”了包括非西方世界在内的世界史图景。
    殖民主义影响对人类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最重要的一点是,歪曲和贬低了非西方世界的成就和贡献。文化传播主义又制造了西方主导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话语霸权”。

    历史学的欧洲中心主义:
    欧洲中心论者把西方或欧洲各个不同时期的思想观念与历史发展看作是正常的演变,即具有普遍性的历史进程。20世纪六七十年代,历史学与欧洲的现代性联系在一起并衍生出现代化理论。正如乔伊斯·阿普尔比等美国学者所言:“20世纪的专业性历史虽然种类繁多,但大多是在‘现代化’的标志下写的……马克思、涂尔干、韦伯促成20世纪三个西方解释法的主要学派:马克思主义、法国年鉴学派和美国的现代化理论……三派的信徒都认为自家的理论是普遍适用的,而且自己的方法是科学的。”
    欧洲历史学灌注着欧洲中心主义视野的体系:有关文明发展的阐述不假思索地与欧洲历史联结在一起——从远古的希腊城邦开始,经由中世纪惩罚巫婆的火刑和十字军东征,最后解析了对犹太人大屠杀的暴行。此间,埃及和亚洲地区并未有顾及,美洲的殖民化过程也未有提及,至于非洲方面更是只字未提,整个世界历史往往被用欧洲历史的那一小部分来得到权衡。欧洲以文明史为题的历史论著,其中隐含的是一种从启蒙运动以来的一种历史观,或可称作文明史观,亦即将人的历史视为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一书就带有浓厚的欧洲中心主义色彩。他称希腊、 意大利为 “世界历史的舞台”, “世界精神”的“故乡”,地中海是 “世界历史的中心”。没有地中海,“世界历史便无从设想了”。在夸大欧洲历史地位的同时, 他认为世界其它地区各民族始终是静止的, 处于世界历史的局外,属于 “非历史民族”。在世界史领域内, 当时西方的学者们心安理得地把欧洲史与世界史等同起严,将欧洲以外的广大地区排除在世界史研究的范围之外。法国哲学家孔德直言不讳地主张:“我们的历史研究几乎只应该以人类的精华或先锋队 (包括白色种族的大部分, 即欧洲诸民族) 为对象, 而为了研究得更精确, 特别是近代部分, 甚至只应该以西欧各国人民为限。”德国著名史学家朗克在《论近代史的诸时期》一书中认为实质上一切都基于欧洲史。 他断言:“有些民族完全没有能力谈文化”, “人类的思想仅仅历史地体现于伟大的民族中”。他撰写的八卷本《世界史》就是这种欧洲中心主义指导思想的产物,实际上是一部欧洲史。
    法兰克福学派的核心人物在构建自己的理论时提及的只是欧洲或德国思想家们的理论,也就是说康德、黑格尔、马克思、尼采、韦伯以及不断被论及的弗洛伊德。在阐述文学、音乐和绘画中的审美感知时触及的也局限于欧洲内部,连东欧邻国或美国的情况也只是被用疑虑的眼光审视着。世界史只是指向欧洲的历史进程;只是以欧洲思想家为依托并将作为世界一部分的欧洲看成是世界的全部。
    著名的 《剑桥古代史》(1924-1939年出版)、《剑桥中世纪史》(1924-1936年出版)、《剑桥近代史》(1907-1918年出版)、海斯等编著的《世界史》、 《近代史》 等,仍然坚持欧洲中心主义的传统观念。从结构上看, 剑桥三史用绝大部分篇幅重点叙述欧洲地区的历史, 对其他各洲的历史则大刀阔斧地删削, 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 以《剑桥近代史》为例,作者宣称该书是一部 “世界近代史”,内容是叙述“十五世纪以来欧洲及其诸殖民地的通史”。这清楚地说明,在他们心目中,欧洲近代史就是世界近代史,其他地区的历史只是作为欧洲史的附庸,作为欧洲殖民扩张的历史而存在。在海斯等编写的 《世界史》和 《近代史》中,充斥着不加掩饰的欧洲中心主义观点。 作者公然宣称:“从伯利克里和恺撒的时代直到现在, 历史伟大戏剧中的主角,都是由欧洲的白种人担任的。”他们还污蔑黄种人 “不求进步”,黑种人 “愚昧无知”,把西方资产阶级对亚非拉美广大地区赤裸裸的侵略行径说成是 “引导千百万非欧洲人走上欧洲文明和进步的道路”,是 “白种人的包袱”。
    历史研究法制造了历史学研究的诸多核心概念,如工业革命、现代性、资本主义以及个人自由,并凭借这些基于欧洲特定经验所产生的概念来阐释欧洲对现代世界的支配以及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普遍主义认为人世问存在着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科学真理,具体表现为牛顿—笛卡尔式的采取线性平衡态过程的形式的决定论法则,以及孔德、斯宾塞、马克思的阶段论。文明视角有两个含义:一是指与原始性或野蛮性截然不同的一系列社会特征;二是指现代欧洲认为自己不仅是几种文明中的一种而且认为自己是“文明开化的”。东方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西方与东方、现代与非现代、农业社会与工业社会等对社会世界的二分法上。进步论认为进步是真实的与不可避免的,进步成为世界历史的根本解释,并几乎成为一切阶段论的逻辑依据。这样,在世界史研究范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西方历史学形态的演进使非西方世界的历史叙事同质化,并将其纳入西方式的一般的历史发展模式中。

Avatar
Author: 毛师傅